赏析
《北方》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2月创作的一首新诗。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战火迅雷般逼近了黄河,艾青正和萧红、萧军、聂绀弩、端木蕻良等一批文化界朋友,应聘赴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执教,旅经陕西潼关。诗人目睹战争阴云笼罩下北国大地一派荒凉、沉郁和纷乱的景色,心灵受到极大震动,一位朋友感叹“北方是悲哀的”,更触发了他的思绪,因而诗人路过潼关之时写下这首《北方》,同年四月发表在《七月》杂志的卷首。
此诗中,诗人既悲叹北方的贫瘠落后以及战争给北方民众带来的苦难,又讴歌北国民众自古具有的不屈的生存意志和保家卫国的决心,具有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祖国深深忧虑,对战乱烽烟中人民处境的深刻同情,对古老中国的无以言说的热爱,他相信在巨大的苦难面前,这块土地会有强大的生命力,人民会有强大的力量重新站立起来并取得胜利。
全诗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四行小字,为题记,叙述写诗的缘由。
第二部分由三节构成,淋漓尽致地描写了灾难深重的北国环境,从自然环境衬托出北方人民承受的深重悲哀。第一节由五个层次构成,极写北方的悲哀。在作者笔下,北方的悲哀不仅仅是环境的可怕,而是在长期战乱和日寇铁蹄下的人的悲哀,作者借大环境的冷漠可怕来写人民在这块土地上异常艰苦地度日挣扎的困境。第二节则用枯干小河上的车辙显示人民渴求生命的源泉,用成群的大雁逃往南方来写人民流离失所的状况。第三节是复唱,借黄河来写北方所承受的无穷无尽的灾难和不幸。
第三部分突出了诗的内在含义。写在这悲哀之下诗人对这块土地强大生命力的礼赞。作者在这里,从古代苍茫中讲述这块土地所蕴有的力量和人民从未屈辱的顽强抗争精神,他表达了北方永远不会灭亡和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念。
作为艾青诗的代表作品之一,《北方》在艺术上有其突出的特点。
首先是散文化笔法。作为现代诗作,全诗不靠外在韵律取胜,而是用自然散化的语言,以沉重、徐缓的节奏来表达内在的情感。因而诗作内在的情感节奏如重锤敲击,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感情。而且铺展的文字,将作者举目四望沉痛悲哀的心情逼真地表现出来,有相当感人的效果。
其次是画图感与一系列的意象表达。全诗用一个个有内在联系的北方图景构成意象,而沙漠风,荒漠的原野,孤单行进的行人,重负的驴子,干涸的河道,失群的大雁等等,描画出色彩暗淡的北方画图,那是“北方的悲哀”,它们一幅幅跳动在读者面前,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这些意象实际上是作者对北国悲哀感觉的图像化,它们用色彩、光线、形体的综合效力使我们仿佛触摸到北方的土地,更使读者感受到作者那颗敏感的心。
最后,因为作者以深沉的笔调,苍凉辽阔的场景写北方,所以诗的意象虽然沉郁,但给人的感受是坚强有力的。
全诗多用意象抒情写意,勾勒出一幅幅富动感的北国乡土画面,形象生动,准确传神。此诗是典型的自由体诗,遵循语言和情感的自然节奏,不受外在格律限制,具有散文美,风格凝重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