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记载:“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共杀知伯,尽并其地。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命为诸侯。”这一事件标志着晋国的衰败与三家分晋的开始,也使得春秋与战国时期的划分更加明确。
在晋国分裂后不久,齐国的田氏在魏文侯的支持下,也被周天子册封为诸侯,史称“田氏代齐”(公元前386年)。这为战国七雄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接着,在田氏成为齐国君主的第二年,秦国的灵公之子公子师隰在流亡近三十年后,终于回国复位,成为秦献公。
当时的秦国,已从春秋时期的四大强国之一,衰退成一个边缘的小国,甚至连自保都变得困难重重。秦国失去的河西之地被魏国侵占,秦国的边疆被逼迫退至北洛水一带,不得不修筑防御工事。秦献公即位后,首要任务不是发动战争,而是解决秦国的内忧外患,为此他推行改革,包括废止殉葬制度、修筑栎阳城,增强国防。经过一系列的改革,秦国国力得以恢复,并为其子秦孝公的变法改革奠定了基础。
当秦国恢复了些许实力后,秦献公决定通过战争提升秦国的国际地位。公元前366年,借魏韩两国欲攻周天子的城邑之机,秦献公以“勤王”的名义向魏韩联军发起进攻,并成功在洛邑城下大胜,取得了极大的政治和军事利益。此战不仅提升了秦国在诸侯中的地位,还增强了秦国民众的自信心,转移了国内矛盾,进一步巩固了秦国的实力。
然而,魏国当时实力强大,经过魏文侯改革后的魏国几乎成为了中原的霸主,秦国尽管有所成就,但短时间内不可能征服魏国。即便秦献公在“石门之战”和“少梁之战”中取得胜利,魏国依然保持强大。而秦献公去世后,秦国在战国时期未能攻灭任何大国。直到秦献公之子秦孝公即位后,秦国才开始真正展开扩张。
《史记》记载:“孝公元年,出兵,东,围陕城,西,斩戎之獂王。”秦孝公即位后,立刻对内外敌对势力展开攻势,东路攻打三晋,西路击败了西戎部落,斩杀了西戎獂王。西戎部落虽然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但其规模与影响力足以与秦国对抗,因此也被视为一个被秦国灭掉的国家。
接下来,在秦孝公时期,秦国开始具备更大的战略野心。秦惠文王继位后,秦国的国力迅速增长,逐步开始攻灭周围的国家。公元前323年,秦惠文王出征蜀国、苴国和巴国,成功将这些国家并入秦国的版图。经过这些战役的洗礼,秦国在战国七雄中已成为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秦昭襄王继位后,秦国继续大规模的军事扩张,彻底消除了西戎的威胁,并攻灭了西周公国。最终,秦国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先后攻灭了十六个国家,包括古翟獂国、苴国、蜀国、巴国等。经过一系列的征服与吞并,秦国最终在战国七雄格局中脱颖而出,独霸一方,为后来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历史紫陌阁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