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为何比我更在意考试成绩?

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 admin 2025-09-18 09:48:45

我的孩子为何比我更在意考试成绩?

在近期的访谈工作中,有一位家长的反馈让我们印象深刻:“我的孩子特别在意成绩,每次考试前都紧张的不得了,成绩一出一看,不是满意的名次就要哭闹或低落一番,还一直盯着第一名,其实他成绩前五,我觉得挺好的,为什么他比我们还在意成绩……”

这种情况似乎显得新奇。我们时常见到父母盯着孩子学习,一些亲子冲突也发生在父母“盘问”孩子的考试成绩时。为什么有的孩子比父母更在意考试成绩,甚至于让家长感到困扰呢?

可能与如下一种或多种原因有关:

01

认为“没有考到第一名/满意的名次”

=“丢面子”,为此羞耻

孩子的自动想法可能是“我没有考到XXX,老师或同学会认为我很差劲,这很丢面子,我没脸见人”。这种心理过程反映了对成绩的羞耻感——没有考到理想的成绩就意味着自己是失败的、差劲的,他们可能会自我贬低甚至羞辱,把下一次考试当作巨大的压力,显得不安和过分紧张。

02

把考试当作一场非赢即输的比赛

把同学当作竞争对手

在这种认知下,孩子们不仅时常因考试处于戒备、高压状态下,过分关注考试的结果而非考试的积极意义,持续抱有负面视角,不能灵活看待考试结果,不能轻松、真诚地欣赏同学的才能,更不能接纳自己一时的失利(记住,没有永远的第一名和完美的人!),也因此时常处于紧张和冲突的人际关系中,难以拥有满意的同伴社交。

03

家长对成绩过分关注的内隐态度

尽管一些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强调“我们不在意成绩,不管考多少都行,只希望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在与孩子互动中,家长表现出对好成绩的欣喜若狂和对欠佳成绩的唉声叹气甚至冷言冷语,当孩子觉察到家长对成绩求全责备的、真实的内隐态度时,他们会不自觉地承接家长的投射,表现出对成绩的过分挑剔和追求完美。

04

学业焦虑情绪

一些学生因学校和班级氛围、社会和家庭环境、气质和性格特点(例如完美主义倾向)等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长期处于“学习压力-自身应对资源”失衡的环境下,逐渐产生学业焦虑情绪,可能表现为心神不宁、自卑自责、头疼头晕、惶恐急躁等,对成绩和考试显得多思多虑。

当孩子过分在意考试成绩时,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调整状态?

01

认可孩子的情绪,允许谈论感受

当孩子因考试失利而情绪波动较大时,孩子可能正经历由受挫而产生的自我评价降低、羞耻感、灾难化认知(“考试不理想,人生就完蛋了”)等心理过程。暂停说教,让孩子先自由地谈一谈他们由考试和成绩引发的多种或强或弱的情绪,给予接纳、回应和情感支持,告诉孩子“你看起来很沮丧,你愿意讲一讲么,我们很关心你”/“这种感受很不舒服,你看起来很辛苦,我很心疼你”(家长可以换位思考,成绩和排名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压力有时如同打工人的kpi-即绩效)。

02

帮助孩子看到一个多元的评价体系

学习成绩只是对一个人评价的维度之一,除此之外,还有道德、性格特质、情绪管理、问题解决和抗压能力等不同维度,家长可以通过真正地为孩子的行为和努力(而非只是结果、成绩、名次)感到自豪,引导孩子发展多元爱好,让孩子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03

对考试和名次有一个的合适态度

考试的本质是检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成绩和名次存在不确定性。避免过分关注成绩和排名,看到考试的积极意义——检查学习效果、磨练心理状态、激发学习动力等,把考试和成绩仅仅当做近期学习状态反馈,它不能判断一个人的人品、价值和意义。在与孩子的沟通中,秉持客观的态度,调整情绪,对好成绩不过分欣喜,对欠佳的成绩不过分沮丧和忧愁。

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孩子对成绩的过分关注仍引发家长或他人的困扰,则需要到临床心理科就诊,进行详细的评估,以检查或排除相关的临床诊断。

儿童青少年及成人情绪和行为问题都可以于门诊中与专业医生聊一聊。

文字编写:刘津君

文字审改:张劲松

图文编辑:陆璐,王姗姗

图片来源:图片来源网络和自行拍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标题:《我的孩子为何比我更在意考试成绩?》

阅读原文